新华网石家庄9月28日电(记者李柯勇、齐雷杰)仲秋时节,沿着太行山区蜿蜒的山间公路曲折西行,记者前往河北赞皇探访读书的山里娃娃。在一个小山村,我们听到了一对夫妻教师坚守深山小学13年的故事。
只有600多口人的花木村深藏在山坳里。村民指着两间老旧的平房说:“这就是张瑞峰、张智乔两口子教书的教室。”一间不足10平方米、被一张木床和两张木桌挤得满满当当的小屋,曾是他们的办公室兼卧室。对面一间更小、更黑的屋子则是厨房兼“餐厅”。
淳朴村民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人好,教得好,孩子们多亏了他们。”
赞皇是贫困县,而村名充满诗意的花木村更是穷乡僻壤。13年来,有六七位老师来这里工作过,有的只呆了3个月,最长的呆了两年。唯有这对夫妻,自从1998年来到这个教学点,就像回家一样留了下来。
今年,石家庄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8000山里娃下山读书。这两位张老师也带着花木村20多名学生,转到几公里外的胡家庵联办小学教书。
几经辗转,记者见到了这对夫妻。这是两个质朴而开朗的人,对记者的追问有些惊讶:“我们自己都没多想,忽然就发现已经过去了13年。”
其实,真实的故事远没有他们笑谈中那么轻松。当年初到花木村时,他们被眼前的艰苦条件震惊了:宿舍门窗上连块玻璃都没有,水泥黑板上坑坑洼洼,砖头垒成的讲台快塌了,墙都是湿的,一按一个坑。没有教学器材,上珠算课只好把一段段高粱秆儿穿起来,做成简易的小算盘。
他们也想走。张瑞峰说:“窝在这里还不如出去打工呢!”是村民和孩子们期盼的眼神让他们留了下来。开头好几年,不出正月他们都不用做饭,村民一户接一户地来请他们去家里吃,把最好的口粮省下来,每顿都给他们捏饺子。
“我们狠不下心走,走了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张智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