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人魂魄:震撼心灵的观展
在甘肃省博物馆三楼,有一个叫做“甘肃彩陶展”的展厅,在这个1100平方米的展厅内,陈列着距今8000年——2000年间全省出土的各个时期的约从5000件彩陶中挑选出的400余件精美的彩陶,其中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多达200余件。展览以文化发展序列为主,按照时间顺序串联各期的文物精品进行设计,分为六大部分由远及近系统地展现了甘肃远古彩陶文化的发展概况。同时,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复原了一些原始场景,表现原始先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和彩陶制作工艺流程,并形象地展示了彩陶的实际功用。通过立体化的辅助陈列,直观生动地将先民的生活情趣和对美的追求展现在观众面前。
走进这里,从一件件无与伦比的陶器和美轮美奂的绘画中,我们不由得揣测,先民们在绘制这些彩陶时是怀着怎样的心理进行创作的?他们所画的每一笔线条又寄托着怎样的情思?他们想要从这些图案中传达怎样的时代信息,表达一种怎样的理想追求?他们绘制的这些图案,又想反映当时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和思潮呢?此时此刻,那些坚腻的胎质、丰繁的器类、缤纷的色彩和绚丽的图画,都在激发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敬仰,从灵魂深处震撼人的内心世界。
彩陶之冠:马家窑文化彩陶
同样的震撼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的。
1923年,一个名叫安特生的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和探险家,为了找到中国更早的古文化,他从河南出发,沿着黄河逆流上行,四处寻找,最终在甘肃临洮县城以南十公里的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发现了中国境内的一种新的彩陶文化类型,这个大鼻子洋人在大感意外的同时,同样被这种精美的史前文明所震撼,把它定名为“马家窑文化”。1924年,心有不甘的安特生再次来到临洮马家窑发掘考证,并一路西进到达青海,完成了对甘青两地马家窑文化的考察,于当年写成并发表了《甘肃考古记》,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轰动,由此也使马家窑文化被载入世界远古文化的史册。
解放后,经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马家窑遗址实地考古挖掘之后,根据文化分布的地层关系确定马家窑类型产生于距今5800年—4800年之间。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彩陶日趋繁丽的纹饰,既表现了先民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认知,更反映了先民的生活情趣和对美的追求,展示出先民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升华,陶器上娴熟潇洒的绘画图案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种远古彩陶绘画,将彩陶艺术登峰造极地推向了人类远古文化的顶峰,马家窑彩陶由此也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国原始艺术中最绚丽多彩的一部分,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
马家窑文化的异军突起,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创造了人类最辉煌的彩陶文化。从马家窑彩陶本身的动物画、植物画、人物画、几何画等等的发展变化,有人断言这就是中国画的鼻祖,是影响东方乃至世界绘画发展取向的强大画种。在今天看来,马家窑彩陶所独有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甘肃省博物馆所展出的彩陶不仅成了最能代表甘肃的一大特色,也成了震撼和改变所有前来参观者重新认知甘肃的一幅大型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