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社区就诊医保报销比例将更高

○本报资料照片
今天上午9点,合肥市召开2014年全市医改工作会,确定今年合肥医改的目标,也提出了未来许多具体可行的改革措施。“看病”依然是各界热议的话题。记者注意到,方案中提出,探索社区首诊制,开展双向转诊制,使得大家“看病更方便”。
话题1
怎么鼓励市民“小病到社区”?
现象
大医院人再多都愿意去
不少市民有一些小毛病,就会到大医院找专家看,合肥市民刘先生说:“大医院是挤,可反正有医保,也比较放心,再小的病,还是愿意到大医院去。虽然挂号、候诊、取药每个流程都要排好久的队,可还是不放心去社区医院。”合肥市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说:“现在医疗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大医院人满为患,名医每天要看上百例类似感冒这样的小病患者,而社区卫生中心则门前冷落,医生都闲在那里了。必须发挥好基层卫生中心的作用,来缓解目前的看病难问题。”
处方
医改处方1:探索社区首诊制
根据最新医改方案,合肥将积极探索建立城市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以来协同新机制,促成形成稳定的分工协同机制和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变引导居民首诊在社区,各区(市)建立辖区家庭医生名册,制定居民签约服务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社保部门对签约居民首诊在社区,提高医保门诊报销比例;通过家庭医生转诊上级医院住院治疗和下转社区卫生继续治疗康复的患者,降低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和提高报销比例,实现医院住院与社区卫生康复无缝对接,切实实行医保政策引导首诊和分级医疗制度的建立。
医改处方2:提高社区医院水平
各县区要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在选人才上,要有计划、有目的;在育人上,要为职工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在用人上,要选贤任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在留人才上,要制定体现内、外公平的合理的薪酬制度,并以良好的医院文化,使每位职工有归属感。
探索制定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政策,确保到2015年药品销售零差率达到100%覆盖。